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男足再次缺席,但解说员贺炜却凭借其富有诗意的解说风格赢得了广泛关注,成为了观众讨论的焦点。有人评论说:“听贺炜解说就像在听文学课,熬夜看球都不觉得困”,而也有一些人直言:“再好的解说又能怎样,国足不进世界杯有何意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争论不休。
我认为贺炜的成功并非只是因为“国足不行,解说凑热闹”那么简单。其实,他的经历透露出一种普通人能够逆袭的秘诀。贺炜是海军工程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四年的军校生活使他培养了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简单逻辑链条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在他解说时尤为突出,他总能用简洁的三句话清晰地解析十个人在战术板上的跑位。这样的“结构化表达”,正是许多专业解说员所欠缺的。
更为重要的是,贺炜把解说视为一种表达,而不仅仅是工作。他的解说中,平均每15分钟就会插入一个“非足球元素”。比如在谈到姆巴佩的速度时,他形象地比喻为“就像山下的猛虎猛踩油门”;而谈到C罗的坚持时,他说:“37岁的身体里住着20岁的心脏。”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观众容易理解的语言,这才是贺炜真正的本事。如今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单调的“球进了!好球!”式的解说,他们渴望有人能陪伴他们一起感受比赛的喜怒哀乐,还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有人质疑“解说受欢迎,足球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我觉得这两者其实是不同的层面。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张艺谋用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震撼世界,难道你能说“只注重开幕式没用,运动员得金牌更重要”吗?贺炜的解说展示了体育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输出——当外国观众纷纷搜索“Chinese commentator poetry”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成功跨界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不受限于“专业标签”。比如白岩松虽然学的是新闻,但他的访谈方式总能超越传统的“提问-回答”模式,因为他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融入了其中。贺炜也是如此,他的IT背景、军校的严格训练和内心的文学情怀在“足球解说”这一领域碰撞出火花。
我还尝试摘录贺炜的一些解说词,发现他很少直接说“这个球员很厉害”,而是会说“他的每一次触球,仿佛是在给足球写情书”。这种“情感与专业结合”的表达,恰好触动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我们观看比赛时,关注的从来不仅仅是输赢,还有那些蕴含在汗水背后的人生故事。
展开全文
最后,贺炜的解说总能引发共鸣。你有没有被他的某一句解说打动过呢?留下一些你的回忆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